文:彭玉文
刻意入東北拍紅葉,沒有一張滿意。近黃昏了,人還留在荔枝窩,要急走烏蛟騰趕最後一班小巴。荔枝窩風水林下有焚化爐,路過時見到一束斜射入林的夕光,打在爐邊水泥地夾縫中長出的一棵小毛蕨身上,出現舞台上的聚光燈效果。攝影界稱日出後日落前一段短時間為「魔幻時刻」,斜射光線會帶來美妙拍攝效果。我就停下好一會,拍到當天最滿意的一張,趕不趕到車,變得不重要。李元(2004)在《以影求知》中說:「我們不能老是想着自己要拍甚麼,更重要的是體會到老天爺(要)讓我們拍甚麼。」把當中的兩個「拍」改成「做」,此話便足以撫慰焦灼的靈魂。
記起拍過此照、寫過這段,是因為最近為中文教科書寫評審意見,重讀王維《鹿柴》,該詩是他由長安遷往終南山輞川別業後所作:
空山不見人,但聞人語響;返景入深林,復照青苔上。
從多年登山經驗得知,人在山頂,看盡山下紅塵,難以聽到喧囂;在溪谷溯澗半天不見人,澗旁山頭傳下山客細語,卻聲聲入耳。所以我推斷本詩第一二句事發地點,在空山中的幽谷地帶。第三四句事發的時間,是「魔幻時刻」。
輞川有自然及人工景物二十處,王維和他的好友裴迪逐處作詩,編為《輞川集》,這首詩是其中的第五首。教科書注釋鹿寨是輞川別墅內的一處建築。其實「柴」本意是柵欄,通「寨」,如本地之紅花「寨」,屬自然景物類,並非建築。輞川別業範圍不止於別墅,所謂「二十處景物」,包括別墅所在的山頭、山谷、河溪。「返景入深林」教科書注釋是陽光「倒映」在「山頭」。我見過白雲青山倒映在潭面上,但陽光不是白雲青山,山頭更不是潭面,陽光「倒映在山頭」到底說甚麼?「返景入深林」的確關乎陽光,是指在魔幻時刻,太陽返回地平線前斜射,部分光束穿過樹幹之間空隙,進入樹林深處。那處上方因被濃密樹冠所擋,一天中大部分時間陽光不透,保持濕涼陰森,所以長出青苔。日出時在相反方向已照過一次,所以今次是「復」照。樹幹成排阻擋夕照,能從空隙間射入的只屬少數,林下其實以幽暗為主,「復照青苔上」因此就有聚光燈效應,平時不會被留意之物隆重登場。
詩中被隱沒的主角,日暮時路經幽谷與深林,因為不見而能聞,因為入黑而能見;才知空山有人(林叟)蹤,深林長青苔。沒有此種遊歷經驗,便不會發現人蹤和苔影,很多學者以此解釋本詩是寫求道有得,心眼頓開。無聲的靜寂、無光的幽暗,一般人都能覺察;有聲的靜寂,有光的幽暗,得之需經修煉。王維是經過細緻觀察,潛心默會,以藝術家對色彩、聲音的敏感而作《鹿柴》,審出空山人語響和深林青苔照之美。本地行山者除迷途之外,於「魔幻時刻」仍留在深林幽谷的甚少,有的,又只顧趕路,真正理解《鹿柴》的其實不多,沒行山體驗的教科書編輯注釋本詩錯得厲害,亦從來沒有受到質疑。對兒童來說此詩無一字不識,但在這種注釋下被教導,哪能夠獲得真正閱讀樂趣,不能夠與王維交感。王維另有一首用字同樣顯淺的《鳥鳴澗》:
人閒桂花落,夜靜春山空。月出驚山鳥,時鳴春澗中。
昔日村童,有可能因為農忙或趕路,要在月夜渡澗,澗邊桂樹上有鳥棲息,亦大有可能。可他們不如王維有閒情能體會詩意。今日要城童體會人閒桂花落,先要學習在野外運用五感。此次為夜行歷奇,可緊接上面魔幻時刻山林活動進行。
帶孩子找尋落花。知道哪處哪日哪棵之下會有落花,在距離二十米外起步追尋,先用嗅覺由淡到濃聞出香氣源頭,要求更高的是聽有沒有花墜地或落水面時發出的微音。在入黑後進行此活動可省卻戴眼罩的功夫。若該花太輕墜地無聲,亦無味可聞,便要在日間進行。發現落花後,在密舖花床上,找到能看出某種規律或模式一方,或自己認為最美一角,拍鳥瞰照,可用作私人桌面圖案,富William Morris風格而更天然淳樸。之後找一塊平滑石面,選出最完整無損色澤尚佳者,或具殘缺美者,拼砌圖案,創作戶外藝術,之後讓它隨風而逝,隨水而沒,回歸自然。如果校園隱蔽角落有花樹,在落花之日帶童子童女重複以上步驟,也極美妙。
除了花落聲、鳥鳴聲、流水聲,野外香港比終南山地形多變、物種繁雜,兼近市區,一定有更多聲源可尋。找一空曠地方,請孩子閤眼靜心聆聽周遭聲源,每聽見新一種,辨出是何物所發,便舉一手指,記下來,之後報告;會繪圖寫字的,以自己為中心,標示八方聲響來源,是為聲音地圖。
至於「月出驚山鳥」一句,很多教科書解作,月出前鳥睡着了,當月升起,鳥乍醒,以為月是敵人來襲,吃了一驚。我以為這是日本漫畫家鳥山明搞笑類作品才會出現的情節。或者輞川當年空氣已受嚴重污染,一年難得見月出一次,才會讓山鳥怯生如此,類「蜀犬吠日」。我以為令山鳥受驚的不會是月,而是以前在輞川不會出現的夜行人王維。山鳥被王維驚起而由樹上飛落山澗躲避,鳴叫示警。王維在安靜祥和的山林中,冷不及防一陣慌忙撲撲拍翅之聲在頭上響起,其實受驚程度不下於山鳥,對孩子來說,這才是整次夜行活動中最刻骨銘心事。還好山鳥不是飛往另一棵樹之頂隱藏,而是降落在開闊澗道石上,更要發出鳴聲,方便王維或孩子定位,借月光而看清真身,原來不是甚麼山精鬼魅,而是可愛小鳥,驚恐得以止住。時鳴春澗中的「時」不作「經常」解,而作「驚魂甫定時」解,有驚無險,一切復歸和諧,鳥與流水共鳴和唱,更添春意。原來春夜不靜,春山不空;上回由林叟與夕照,今回由山鳥和月亮,幫助王維在歷奇求知。
August 11, 2020 at 07:50AM
https://ift.tt/33KQv02
【香港生態史地歷奇】王維詩體驗 - 橙新聞
https://ift.tt/2UWLMDs
Bagikan Berita Ini
0 Response to "【香港生態史地歷奇】王維詩體驗 - 橙新聞"
Post a Comment